台南衛民街附近的知事官邸,台南人暱稱「時鐘樓」曾經作為日本皇族外出時的「御泊所」。
建於1990年(明治33年)是在台灣的歷史上該建築是南台灣唯一設計作為供皇族居住的行館。
尤其是1932年當時的裕仁太子(後為昭和天皇)來台參訪曾下榻於此。
目前在知事官邸二樓還留有裕仁太子的照片及介紹。
知事官邸為巴洛克風格建築,中間與兩側均突出成八角狀。拱廊與拱狀的磚材外露,與其他塗上灰白泥的部分紅白相間,頗有美感。
在正中間的入口上方原有巴洛克風格的弧山牆,但以毀損,現用一簡單的山牆修補之。該建築可作為台南市日治磚造建築的代表。
知事官邸原有洋館及和館,目前大家只能看到洋館,和館尚未修復。
前方知事官邸的看牌上方第一代弧形山牆造型,現在復刻出來可藉由借位拍照重現當時的風采。
之前聽說知事官邸有個別名「時鐘樓」,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終於得到解答。
原來是第一代弧山牆中間的圓形類似時鐘而得名。
一進知事官邸裡面,前方即可看到現存台灣最老的「棟札」。
「棟札」日本人舉行「上棟式」儀式會放置在屋內中脊大樑上的一個牌子。牌子記載著建物名稱、上樑時間、祀奉神明、屋主、
設計建造者等相關之資訊,猶如此建築的身分證。
優雅的木造藝術裝置、一整排的復古書櫃、配合著輕音樂的撥放,讓人不禁讚嘆,真的是太美了。
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嘗,享受著文藝氣息的洗禮。或著是與家人、三五好友在餐廳喝個下午茶,慵懶著談天說笑。
裡面還販賣著許多台南的文創商品,外地的旅人來到這裡不妨挑選幾樣回去當作紀念品。
往二樓走去,輝煌的藝術裝置。印入眼簾,衝擊著我們的感官。
這些藝術裝置都是劉國滄設計師利用知事官邸的屋頂、樓梯、迴廊等建築元素,所設計出來的。
當你細細觀察就可以看到知事官邸的影子,含蓋在其中。
二樓每一次來都變動得相當大,曾辦過展覽、復刻出當初的裝潢及家具。目前是交給手感木製工房營業。
當初一代知事官邸的照片及簡介。
當初的日治時期的台南市地圖,隱約還可以和現今的台南市重疊在一起。標示的街道及建物都已隨著歲月的流逝,皆已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第一次來就看到裕仁太子的人形看板擺放其中,還復刻出當初使用的書桌及照片。
讓我好奇裕仁太子和知事官邸是有什麼難以言喻的關係,接待過近20位日本皇族,為什麼只擺放裕仁太子的人形看板呢。
外面的迴廊中間與二側都凸出為八角形,光陰之間的變化,吸引著旅人在這裡留下紀念。
很貼心地外面還擺放著椅子供旅人們休息,遙望窗外盡是高樓大廈,能在這節奏快速的都會森林之中,
保留著一個免費又傭懶的環境可以讓我們心靈放鬆沉澱的地方也是一個小確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