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館原為台南州廳,建於1916年,是日本建築師森下松之助在台灣留下的建築傑作之一。大家最孰悉的總統府建築就是森下松之助所設計的。
文學館建材採用磚造、石材與洗石,外觀設計上融合歐洲現代與古典樣式。馬薩式屋頂、衛塔、老虎窗皆是文學館的建築特色。
台灣文學館在二戰期間,遭美軍轟炸,當時僅剩主磚牆結構,其餘如馬薩式屋頂、老虎窗都遭毀壞。
經過7年的時間的修復,才重新在世人眼前重現當年的風采。在2003年剪綵開張,成為全台第一處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
文學館後方綠色建築為日治時代建築台南州會,當時二棟市政大樓可藉由中間的拱橋互相來往。
台灣文學館當初的建築飾品。這一區介紹文學館的外觀結構、建築之美及構造用途,若是想要多了解這棟美麗的建築,這裡可以補足你所有的需求。
台灣文學館收藏著台灣每個時期的文學作家的作品,可以從每區的簡介中看到台灣文學的進步。及當時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
有些作家對我們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講,年代久遠,聽到名字也不認識。但是他們的
作品卻一直流傳下來,見證著文學的歷史及演變。
按下按鈕,自動擺放改編自林海音作品「蟹殼黃」描述戰後初期各個種族來到台灣因語言、文化不同所產生的隔閡,到後來彼此認同的故事。
文學館不定時都會舉辦各式的文學展覽。這一區介紹原住民的作家的作品及音樂,及當初所受到的逼迫。
為了台灣經濟的發展被迫簽下「遷村同意書」離開家園,不然就會被冠上阻礙經濟進步的惡名。
每個種族都有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權利,今天原住民朋友為家鄉而發聲。
原住民也是台灣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要維護及推懬讓更多人去認識。
重建後的文學館空間設計保留著原設計的建築元素又加上現代感且明亮寬敞。逛起來相當的舒服。
若是逛累了,還有藏在轉角處的咖啡廳可供旅人休息。
台灣鬼怪特展,是我這次來文學館就讓我印象深刻的。沒想到台灣有這麼多屬於自己的鬼怪故事。精采度並不輸日本或西洋的妖怪呢。
而且就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鬼怪都有書信及作品記錄下來。描述當年他們所看到的鬼怪特色。有如中國的山海經。
是真是假,不便描述。但是展場一段話描述這些鬼怪有很多都是當時的人們,由自身環境的威脅(地震、海嘯....)、社會現象(虎姑婆....)及未知的世界(冥府、靈界..)
展場呈現的鬼怪故事大都不孰悉,只有虎姑婆、林投姐是小時候就聽過的故事。
當時記錄著人們描述鬼怪的報紙及台灣妖怪圖鑑。我覺得這個特展很用心,當時的報紙及相關作家的作品都展示出來,而且作品量還不少。
二樓是郭水潭作家的作品從上二樓的階梯上就可以看到其作品。二樓開放場地就沒有一樓這麼大。
加上平常很少關注相當作品,就走馬看花的結束。
在炎炎夏日若是想吹冷氣又充實自己的文學氣質,台灣文學館是你的不二選擇。